欢迎光临天津资讯网!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育

“见不得人”的老师朋友圈,都在藏什么?


本文共1700字,阅读约需5分钟


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”

前日,某家长举报教师朋友圈“内容不够积极向上”“不是玩就是吃”引起热议→

最近,又有一所学校在工作群通知老师,社交媒体“不发与工作无关的内容,不发吃吃喝喝、玩玩乐乐的内容”,再次引发讨论。

老师连朋友圈都不能发了吗?对一所学校而言,老师朋友圈背后是什么?本刊编辑部的一位老师有一些发现——

——原文首发于《当代教育家》杂志

2023年9月 卷首

走访学校时,我有加老师微信的习惯,如今已有近两千位好友,其中多半是校长、老师,每天刷朋友圈也是一件“大工程”。时间久了,大工程背后也透出一些小滋味来。

老师的朋友圈背后,隐藏着一所学校的集体潜意识。

按照荣格的说法,我们能感知到的意识,就像是海面上的小岛;岛屿隐藏在潮水下的部分,则是个人的潜意识,是被遗忘的知觉、被压抑的情结;集体潜意识就像群岛之下的海床,是我们一直未曾意识到的东西。朋友圈就像岛屿间的海浪,我们可以透过波澜,觉察到一所学校的集体潜意识。

我常常怀疑,有些学校给老师朋友圈设置了“自动转发”功能——学校公众号的内容要转发,取得的荣誉要转发,会议通知要转发,投票、评奖、安全教育、反诈骗……通通要第一时间转发。转发时要么不配文案,要么统一表述,比如复制校领导的朋友圈文字。

这类朋友圈往往以学校为单位集中刷屏。整齐划一的朋友圈背后,多半是学校的明确规定或隐性裹挟。当“必须迅速转发朋友圈”成了任务、成了负担,老师们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。

有的学校,老师朋友圈则呈现另一个极端,完全不发表与学校相关的任何内容。这类朋友圈不乏生活记录,比如网红餐厅集赞打折,帮亲友售卖农产品等等,真实、鲜活、热闹。但教育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,如果热衷分享生活的班主任从不“晒娃”,行政老师从不分享招生、招聘信息,好像沾了工作,朋友圈就“不够朋友”似的,未免也显得对学校认同感有限,认为学校工作事不关己。

有些朋友圈显示出一种真实的松弛感,广东番禺中学附属学校小学部就是其中代表。老师们的朋友圈各美其美,有的分享近期做了哪些课程,有的记录学生的奇思妙想。带班、带队参加了活动,要发个朋友圈庆祝;有时加完班,还要拍照发发牢骚,或是自吹自擂一下;家长里短的酸甜苦辣,也要偶尔分享。学校有招生、招聘动态,老师们偶尔也跟着发发。大家互动频繁,一起点赞班里的机灵鬼,或者共同吐槽加班,有股真实的烟火气。

番附我在四年里去过几次,那里的风气宽厚、自由,干群关系、师生关系、家校关系一直很融洽,老师们幸福感和安全感都挺强,像朋友圈里一样诚恳、真实。访谈时,好几位老师开门见山:“来吧,请坐!你想聊啥都行,我们这里没什么不让说的!”

也有的老师,把朋友圈经营成了“学术圈”,常常分享读书、学习、研究心得。不过据我观察,这类老师通常来自不同学校,同一所学校“百花齐放”的情形比较少见。山西运城新教育集团算是一个特例。读书学习是那里老师朋友圈的重要内容,有人发读后感,有人推荐书,有人分享带家长读书的成效,有人转发学术沙龙信息。学习内容大致分三类:学科专业、教育理论、哲学通识。

这种学术风气与聂明智董事长的引领分不开。几所学校都是他一手创办的,而他本人酷爱读书学习,长年研究教育与哲学。在他们团队内,专业素养尤其是学术水平,是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。所以学校的学习氛围极为浓厚,行政后勤老师、司机师傅,都愿意跟访客聊聊近期的阅读心得。朋友圈只是这种风气的投影而已。

诚然,社交媒体不是教育生活的全部,每个人的使用习惯也不同。但当我们观察时间足够长,样本足够大时,一所学校的集体潜意识,也就能从朋友圈中窥见一斑了。

老师朋友圈背后有什么?有一所学校的集体潜意识,有一个区域的教育生态,也有教育学本身。

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~

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

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

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

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”

不再失联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天津资讯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阿里云服务器
Copyright 2003-2024 by 天津资讯网 tj.zhxinw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
关注我们: